漢語進修教學,可分爲強化型和普及型兩種,本教材爲普及型漢語進修教材。本教材主要面向來華短期進修教學項目,也適用于國內外其他各類普及型漢語進修教學項目。教材的初中高三級既相互銜接,又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可根據需要單獨使用;學習者可從頭學起,也可以從其中某一冊開始學起。
普及型短期進修教學的主要特點是:教學周期相對較短,學習者課外學習時間有限,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學習需求差異較大。本教材遵循漢語作爲第二語言教學的教材編寫基本原則以及漢語教材編寫的發展趨勢,針對普及型短期進修教學的上述特點,在編寫中著力體現以下特點:
1.以任務爲載體,兼顧結構、功能、文化。
結構、功能、文化相結合,是漢語作爲第二語言教學遵循的基本原則。結構、功能、文化相結合的載體,就是任務,即交際活動。本教材按照從輸入型任務到輸出型任務的順序,通過任務活動促進語言的輸入和輸出,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
在語言點的安排上,本教材盡量照顧到語法結構教學的系統性。在語境設計上,注意貼近學生生活,突出實用性。在內容主題的選擇上,密切反映中國當代社會特點,體現時代氣息。在文化因素的處理上,兼顧世界文化的共通性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性。
2. 听说为主,精泛结合。
總的來說,本教材屬于綜合教材,以發展學習者的漢語綜合運用能力爲目標,但考慮到短期進修的特點,在技能培養上以聽說爲主,兼顧讀寫。初級階段1-4冊的所有教學內容,均爲漢字和拼音對照形式,以適應部分學習者技能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以及不同學習者對技能發展的不同需求。使用者可根據實際情況對讀寫技能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
在中高級階段,本教材在設計上體現精泛結合的思路,特別是高級階段,對于聆聽和閱讀任務中的詞語和結構,不要求全部掌握,爲學習者的自主學習留出足夠空間;同時,在完成理解性和表達性任務過程中,注意到學習策略的培養。
3.注重課堂教學的操作性。
教材編寫的過程化,是教材編寫的發展趨勢,所謂過程化,就是通過練習和活動設計逐步推進教學目標的實現,使教材的內部結構與實際課堂教學的過程基本一致。這樣,有助于更好地實現教材的設計理念和設計目標,也減輕了教師在教學設計上的壓力。當然,學習者的特點千差萬別,有經驗的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對教材中的設計安排進行靈活調整。
4. 在难度和容量上保持足够的适用空间。
短期進修教學,教學周期相對較短,或爲1-2周,或爲1-2個月;另外,中國國內各大學的短期班一般是每天3-4課時完成1課的教學任務。因此,我們把每冊容量定爲10課,如果每天1課,每周5天,則可供兩周學完。每課主要內容的設計課時爲3課時,但每課均配有“延伸(拓展)活動”,可供第四課時使用。這樣的設計,便于不同教學周期、不同課時量的教學項目靈活選用。
另外,本教材雖然跨越初中高三個等級,但限于容量,不可能出齊各級全部詞彙和語言點,爲了保證與各冊總體難度等級相適應,初級階段該出而未出的部分詞語和個別語言點,在中級階段不再作爲生詞和新的語言點處理,高級階段則根據精泛結合的原則,僅對本階段重點詞語、重點格式進行處理。
本教材共12冊,難度上與HSK等級的大致對應關系爲(容量上不完全覆蓋各級內容):
本教材由三位主編合作主持編寫工作,具體分工如下:
許金生:負責初級1-4冊。
胡文華:負責中級5-8冊。
吳中偉:負責高級9-12冊。
本教材出版前已在複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暑期班試用過,並根據試用反饋進行了修改,但肯定還存在許多疏漏、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同行、老師批評指正!
编者
2019年3月